中国现代文学_四川大学 文件大小:15.15G
(10.1.1)–李怡老师论文《开拓中国“革命文学”研究的新空间》.pdf
(10.1.1)–李怡老师论文《开拓中国“革命文学”研究的新空间》.pdf
(11.3.1)–妥佳宁老师论文《茅盾对子夜主题的改写》.pdf
(11.3.1)–妥佳宁老师论文《茅盾对子夜主题的改写》.pdf
(11.3.2)–妥佳宁老师论文《作子夜“左翼”创作视野的黄色工会》.pdf
(11.3.2)–妥佳宁老师论文《作子夜“左翼”创作视野的黄色工会》.pdf
(12.1.1)–李怡老师论文《重述家到寒夜的精神脉络》.pdf
(12.1.1)–李怡老师论文《重述家到寒夜的精神脉络》.pdf
(12.1.2)–李怡老师论文《巴金与巴蜀文化关系》.pdf
(12.1.2)–李怡老师论文《巴金与巴蜀文化关系》.pdf
(13.2.1)–李怡老师论文:“农村人进城”与《骆驼祥子》的当代意义.pdf
(13.2.1)–李怡老师论文:“农村人进城”与《骆驼祥子》的当代意义.pdf
(18.1.1)–冯勤老师论文《论“影像”化叙事在海派小说中的本土化走向》.pdf
(18.1.1)–冯勤老师论文《论“影像”化叙事在海派小说中的本土化走向》.pdf
(2.1.1)–李怡老师文章《五四文学:在论争中确立现代思想广阔平台》.pdf
(2.1.1)–李怡老师文章《五四文学:在论争中确立现代思想广阔平台》.pdf
(2.1.2)–李怡老师论文《“五四”:究竟谁在“反传统”》.pdf
(2.1.2)–李怡老师论文《“五四”:究竟谁在“反传统”》.pdf
(2.2.1)–李怡老师论文《谁的五四——论“五四文化圈”》.pdf
(2.2.1)–李怡老师论文《谁的五四——论“五四文化圈”》.pdf
(2.3.1)–李怡老师论文《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pdf
(2.3.1)–李怡老师论文《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pdf
(20.1.1)–陆正兰老师论文《中国诗能否回向歌词之根》.pdf
(20.1.1)–陆正兰老师论文《中国诗能否回向歌词之根》.pdf
(21.3.1)–姜飞老师论文《上海之魂的作者及其他》.pdf
(21.3.1)–姜飞老师论文《上海之魂的作者及其他》.pdf
(23.1.1)–周维东老师论文《延安时期的移民运动与“穷人乐”叙事》.pdf
(23.1.1)–周维东老师论文《延安时期的移民运动与“穷人乐”叙事》.pdf
(23.1.2)–周维东老师论文《论解放区文艺运动中的“真人真事”创作》.pdf
(23.1.2)–周维东老师论文《论解放区文艺运动中的“真人真事”创作》.pdf
(23.1.3)–周维东老师论文《“域外语境”与解放区文学的复调结构》.pdf
(23.1.3)–周维东老师论文《“域外语境”与解放区文学的复调结构》.pdf
(23.1.4)–周维东老师论文《“统一战线”与“延安文学圈”的形成》.pdf
(23.1.4)–周维东老师论文《“统一战线”与“延安文学圈”的形成》.pdf
(23.1.5)–周维东老师论文《延安时期(1936—1948)集体创作的形式与功.pdf
(23.1.5)–周维东老师论文《延安时期(1936—1948)集体创作的形式与功.pdf
(25.3.1)–妥佳宁老师论文《伪蒙疆沦陷区文学中的“故国”之思》.pdf
(25.3.1)–妥佳宁老师论文《伪蒙疆沦陷区文学中的“故国”之思》.pdf
(28.1.1)–李怡老师论文《历史如何“小说”》.pdf
(28.1.1)–李怡老师论文《历史如何“小说”》.pdf
(3.1.1)–李怡老师论文《鲁迅的“五四”与“新青年”的“五四”》.pdf
(3.1.1)–李怡老师论文《鲁迅的“五四”与“新青年”的“五四”》.pdf
(3.1.2)–李怡老师论文《痛感鲁迅现代思想的催化剂》.pdf
(3.1.2)–李怡老师论文《痛感鲁迅现代思想的催化剂》.pdf
(3.2.1)–李怡老师论文《“为人生”的小说与鲁迅创作的基点问题》.pdf
(3.2.1)–李怡老师论文《“为人生”的小说与鲁迅创作的基点问题》.pdf
(3.2.2)–李怡老师文章《纪念狂人日记诞生一百周年》.pdf
(3.2.2)–李怡老师文章《纪念狂人日记诞生一百周年》.pdf
(3.3.1)–李怡老师论文《鲁迅人生体验中的故事新编》.pdf
(3.3.1)–李怡老师论文《鲁迅人生体验中的故事新编》.pdf
(3.3.2)–周维东老师论文《再谈在酒楼上的“鲁迅气氛”》.pdf
(3.3.2)–周维东老师论文《再谈在酒楼上的“鲁迅气氛”》.pdf
(3.4.1)–李怡老师论文《朝花夕拾鲁迅的“休息”与“沟通”》.pdf
(3.4.1)–李怡老师论文《朝花夕拾鲁迅的“休息”与“沟通”》.pdf
(3.4.2)–周维东老师论文《“中国式启蒙”的三个关键词——解读风筝》.pdf
(3.4.2)–周维东老师论文《“中国式启蒙”的三个关键词——解读风筝》.pdf
(3.5.1)–李怡老师论文《大文学视野下的鲁迅杂文》.pdf
(3.5.1)–李怡老师论文《大文学视野下的鲁迅杂文》.pdf
(30.3.1)–周维东老师论文《晋察冀边区的乡村建设与孙犁的小说创作》.pdf
(30.3.1)–周维东老师论文《晋察冀边区的乡村建设与孙犁的小说创作》.pdf
(33.1.1)–李怡老师论文《艾青的警戒与中国新诗的隐忧》.pdf
(33.1.1)–李怡老师论文《艾青的警戒与中国新诗的隐忧》.pdf
(34.1.1)–李怡老师论文《论穆旦与中国新诗的现代特征》.pdf
(34.1.1)–李怡老师论文《论穆旦与中国新诗的现代特征》.pdf
(34.1.2)–李怡老师论文《论穆旦对中国现代新诗的贡献》.pdf
(34.1.2)–李怡老师论文《论穆旦对中国现代新诗的贡献》.pdf
(34.1.3)–李怡老师论文《穆旦抗战时期诗歌的基本主题及其文学史意义》.pdf
(34.1.3)–李怡老师论文《穆旦抗战时期诗歌的基本主题及其文学史意义》.pdf
(4.3.1)–唐小林老师论文《欲望、沉沦与救赎——郁达夫伦理心态研究之一》.pdf
(4.3.1)–唐小林老师论文《欲望、沉沦与救赎——郁达夫伦理心态研究之一》.pdf
(4.3.2)–唐小林老师论文《超越性亏空郁达夫出世心态的文化审理》.pdf
(4.3.2)–唐小林老师论文《超越性亏空郁达夫出世心态的文化审理》.pdf
(6.1.1)–周文老师论文《沫若自传与传记文学》.pdf
(6.1.1)–周文老师论文《沫若自传与传记文学》.pdf
(6.1.2)–周文老师论文《文艺转向与革命文学生成:郭沫若赴广东大学考》.pdf
(6.1.2)–周文老师论文《文艺转向与革命文学生成:郭沫若赴广东大学考》.pdf
(6.2.1)–李怡老师论文《女神与中国“浪漫主义”问题》.pdf
(6.2.1)–李怡老师论文《女神与中国“浪漫主义”问题》.pdf
(6.2.2)–周维东老师论文《“残春”体验与女神时期的郭沫若》.pdf
(6.2.2)–周维东老师论文《“残春”体验与女神时期的郭沫若》.pdf
(6.2.3)–周维东老师论文《论“剧曲”之于女神的意义》.pdf
(6.2.3)–周维东老师论文《论“剧曲”之于女神的意义》.pdf
(7.1.1)–李怡老师论文《论中国现代新诗艺术自觉的传统渊源》.pdf
(7.1.1)–李怡老师论文《论中国现代新诗艺术自觉的传统渊源》.pdf
(7.2.1)–李怡老师论文《张力结构与闻一多的文化和文学选择》.pdf
(7.2.1)–李怡老师论文《张力结构与闻一多的文化和文学选择》.pdf
(7.2.2)–李怡老师论文《论闻一多与中国传统诗歌文化》.pdf
(7.2.2)–李怡老师论文《论闻一多与中国传统诗歌文化》.pdf
(7.3.1)–李怡老师论文《论徐志摩与中国传统诗歌文化》.pdf
(7.3.1)–李怡老师论文《论徐志摩与中国传统诗歌文化》.pdf
(8.1.1)–李怡老师论文《中国现代新诗的进程》.pdf
(8.1.1)–李怡老师论文《中国现代新诗的进程》.pdf
(8.1.2)–谢君兰老师论文《论晚清时期中国诗歌的音韵嬗变》.pdf
(8.1.2)–谢君兰老师论文《论晚清时期中国诗歌的音韵嬗变》.pdf
(8.1.3)–谢君兰老师论文《论白话新诗视野下的学堂乐歌》.pdf
(8.1.3)–谢君兰老师论文《论白话新诗视野下的学堂乐歌》.pdf
(8.1.4)–谢君兰老师论文《论初期白话诗中的词语构成》.pdf
(8.1.4)–谢君兰老师论文《论初期白话诗中的词语构成》.pdf
(9.1.1)–李怡老师论文《日本体验与中国散文的近现代嬗变》.pdf
(9.1.1)–李怡老师论文《日本体验与中国散文的近现代嬗变》.pdf
[1.1.1]–中国历史的千年巨变.mp4
[1.2.1]–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历程.mp4
[1.3.1]–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历程.mp4
[10.1.1]–第一节“革命时代”的文学一.mp4
[10.2.1]–第二节“革命时代”的文学二.mp4
[10.3.1]–第三节“革命时代”的文学三.mp4
[11.1.1]–第一节茅盾生平.mp4
[11.2.1]–第二节茅盾早期小说中的革命加恋爱.mp4
[11.3.1]–第三节《子夜》.mp4
[11.4.1]–第四节茅盾其他作品.mp4
[12.1.1]–第一节最不像四川作家的四川作家.mp4
[12.2.1]–第二节《家》.mp4
[12.3.1]–第三节《寒夜》.mp4
[13.1.1]–第一节作家简介.mp4
[13.2.1]–第二节骆驼祥子.mp4
[13.3.1]–第三节四世同堂.mp4
[16.1.1]–第一节抗战以前的小说创作(上).mp4
[16.1.2]–第一节抗战以前的小说创作(中).mp4
[16.1.3]–第一节抗战以前的小说创作(下).mp4
[16.2.1]–第二节抗战时期及以后的小说创作(上).mp4
[16.2.2]–第二节抗战时期及以后的小说创作(中).mp4
[16.2.3]–第二节抗战时期及以后的小说创作(下).mp4
[16.3.1]–第三节新旧交融、俗雅相谐的小说个性(上).mp4
[16.3.2]–第三节新旧交融、俗雅相谐的小说个性(下).mp4
[17.1.1]–第一节左翼小说概论.mp4
[17.2.1]–第二节左翼小说的工人形象.mp4
[17.3.1]–第三节左翼小说的美学特征.mp4
[18.1.1]–第一节中国新感觉派的缘起.mp4
[18.2.1]–第二节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作品及创作特点.mp4
[18.3.1]–第三节新感觉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局限.mp4
[19.1.1]–第一节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mp4
[19.2.1]–第二节雷雨.mp4
[19.3.1]–第三节日出.mp4
[19.4.1]–第四节原野.mp4
[2.1.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mp4
[2.2.1]–五四新文学运动.mp4
[2.3.1]–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论争.mp4
[20.1.1]–第一节现代派诗歌.mp4
[20.2.1]–第二节戴望舒.mp4
[20.3.1]–第三节卞之琳和何其芳.mp4
[21.1.1]–第一节“三民主义文艺运动”.mp4
[21.2.1]–第二节“民族主义文艺运动”.mp4
[21.3.1]–第三节国民党文学例讲:黄震遐的《黄人之血》.mp4
[22.1.1]–第一节左翼作家与自由主义作家之间的论战.mp4
[22.2.1]–第二节左翼作家与民族主义文艺倡导者的论战.mp4
[22.3.1]–第三节左翼作家与“自由人”、“第三种人”之间的论战.mp4
[23.1.1]–第一节解放区文学的由来.mp4
[23.2.1]–第二节解放区文学的分期.mp4
[23.3.1]–第三节解放区文学的整体特征.mp4
[24.1.1]–第一节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势(上).mp4
[24.1.2]–第一节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势(中).mp4
[24.1.3]–第一节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势(下).mp4
[24.2.1]–第二节文学论争与批判(上).mp4
[24.2.2]–第二节文学论争与批判(下).mp4
[25.1.1]–第一节“孤岛”文学.mp4
[25.2.1]–第二节伪满州文坛.mp4
[25.3.1]–第三节伪蒙疆文坛.mp4
[25.4.1]–第四节汪伪文坛.mp4
[26.1.1]–第一节丁玲(一).mp4
[26.2.1]–第二节丁玲(二).mp4
[26.3.1]–第三节丁玲(三).mp4
[27.1.1]–第一节张爱玲的人生与创作.mp4
[27.2.1]–第二节张爱玲小说的美学.mp4
[27.3.1]–第三节金锁记.mp4
[28.1.1]–第一节认识李劼人.mp4
[28.2.1]–第二节“大河三部曲”的成都书写.mp4
[28.3.1]–第三节“大河三部曲”的现代意涵.mp4
[29.1.1]–第一节钱钟书生平.mp4
[29.2.1]–2.mp4
[29.3.1]–3.mp4
[3.1.1]–第一节鲁迅是谁.mp4
[3.2.1]–第二节鲁迅的小说(上).mp4
[3.3.1]–第三节鲁迅的小说(下).mp4
[3.4.1]–第四节鲁迅的散文诗.mp4
[3.5.1]–第五节鲁迅的杂文.mp4
[30.1.1]–第一节赵树理.mp4
[30.2.1]–第二节赵树理的创作.mp4
[30.3.1]–第三节孙犁.mp4
[31.1.1]–第一节七月诗派(上).mp4
[31.1.2]–第一节七月诗派(下).mp4
[31.2.1]–第二节七月派小说(上).mp4
[31.2.2]–第二节七月派小说(下).mp4
[31.2.2]–第二节七月派小说(下).mp4
[32.1.1]–第一节东北作家群概说.mp4
[32.2.1]–第二节萧军.mp4
[32.3.1]–第三节萧红.mp4
[33.1.1]–第一节艾青生平及创作简介.mp4
[33.2.1]–第二节艾青诗歌主题和意象.mp4
[33.3.1]–第三节艾青诗歌文体特点.mp4
[34.1.1]–第一节独特的现代体验者.mp4
[34.2.1]–第二节穆旦诗歌的基本主题.mp4
[34.3.1]–第三节穆旦诗歌的文学史意义.mp4
[35.1.1]–第一节抗战历史剧(一).mp4
[35.2.1]–第二节抗战历史剧(二).mp4
[35.3.1]–第三节抗战历史剧(三).mp4
[36.1.1]–第一节报告文学.mp4
[36.2.1]–第二节鲁迅式杂文.mp4
[36.3.1]–第三节多样的散文风貌.mp4
[4.1.1]–第一节郁达夫的生平与创作.mp4
[4.2.1]–第二节郁达夫小说的个性特征.mp4
[4.3.1]–第三节郁达夫小说的思想意义.mp4
[5.1.1]–第一节为什么首先谈小说.mp4
[5.2.1]–第二节问题小说.mp4
[5.3.1]–第三节人生派小说.mp4
[6.1.1]–第一节郭沫若生平思想与文学贡献(上).mp4
[6.1.2]–第一节郭沫若生平思想与文学贡献(下).mp4
[6.2.1]–第二节《女神》等诗歌创作.mp4
[6.3.1]–第三节历史剧创作.mp4
[7.1.1]–第一节关于新月诗派.mp4
[7.2.1]–第二节闻一多的诗歌创作.mp4
[7.3.1]–第三节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上).mp4
[7.3.2]–第三节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下).mp4
[8.1.1]–第一节中国早期新诗的基本特征.mp4
[8.2.1]–第二节新诗的开端:胡适与《尝试集》.mp4
[8.3.1]–第三节发展中的早期新诗(一):诗人与诗集.mp4
[8.4.1]–第四节发展中的早期新诗(二):不同的诗派与诗体.mp4
[9.1.1]–第一节早期散文介说与《新青年》“随感录”散文.mp4
[9.2.1]–第二节“言志派”与“文学研究会”散文.mp4
[9.3.1]–第三节“创造社”“语丝”与“现代评论”派散文.mp4
评论0